301,一個簡單的數字,成了這兩天來廣州市民心中驚恐的符號。
這趟始發廣州交通樞紐流花車站總站,途經環市路、廣州大道、番禺眾多樓盤,南接番禺市橋,長達40公里的公交線路,在平時上下班高峰期,幾乎擠不上車。
9歲的他第一次來廣州
一個星期前,9歲的黃云(化名)在母親張亞娟(化名)的陪伴下從湖北老家來到廣州。幾年前,父親黃風(化名)來到廣州某船廠工作,孩子跟父親便一直分開。想到孩子一直沒機會來廣州,母親張亞娟趁暑假帶著孩子來看看父親。
15日下午,張亞娟帶著兒子外出游玩。到了19時左右,她拉著兒子往位于廣州大道南的敦和站方向走,“回家了。”彼時站臺還有不少人。張亞娟帶著兒子麻利地穿過人群。
進站后,張亞娟把兒子抱了起來,等待著載他們歸家的88路公交車。這時一輛301公交車緩緩進站,車還沒停穩,正對著母子倆的后門打開了,里面的乘客像潮水般往外涌,車廂后門靠左側位置不斷有濃煙冒出。張亞娟當時還沒意識到是怎么一回事。突然一聲爆炸響起,整個車廂瞬間被大火吞噬。她第一時間把兒子摟在懷里,但母子倆還是被爆炸所產生的沖擊波迎面擊中,摔倒在地。
這時公交車的殘架還在燃燒,逃出的乘客發出陣陣尖叫。回過神來的張亞娟用手一摸,黃云滿頭是血,部分頭發被燒。她當場怔住了。“趕緊送醫院啊,快點!”身邊已經圍了越來越多市民,有人建議她先去附近的診所去包扎一下。張亞娟不顧左半身劇痛,拉著兒子就跑。
孩子一邊走一邊哭,張亞娟心疼,但也無計可施。母子倆輾轉來到附近診所,診所的人看到兩人傷得那么重,都嚇得不敢收。她只好打車帶孩子回家,這是張亞娟第三次來廣州,對于她來說,最熟悉的只有這里的家。回到家里,黃風把嚴重燒傷的母子倆送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如今張亞娟躺在病床上,左半身被繃帶包裹著,經醫生診斷為中度燒傷。“我孩子怎么樣,你們不能讓他知道我現在傷成這樣啊。”在15日晚的采訪過程中,她不斷提醒記者,但她不知道的是,兒子黃云仍然在ICU里生死未卜。
“我們能再看看孩子嗎”
如果沒有發生這場爆炸,李銘一家或許當晚已經團聚在番禺石基村的出租屋里。
來自重慶的李銘今年16歲,從他一歲起,父母便來到了廣州打工。在16年的成長歷程當中,李銘只有小學六年是在廣州跟父母度過的。到了初中,他因學籍原因回到了重慶讀書,只有每年暑假能來廣州與父母相聚。往年,李銘都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廣州。今年,剛上高一的他想自己試試一個人過來。
李銘本該在14日凌晨乘火車從重慶出發,但火車晚點兩個小時,他在重慶火車站打電話告訴了父母。然而在此之后,父母就再也聯系不上兒子。按照原計劃,李銘應是在15日早上8點左右到達廣州火車站,再乘坐301公交車到達番禺市橋汽車總站,然后再轉番92路到達石基村站,一般下午就能到。然而李銘父母等了一天都不見人。到了當天晚上八點,父親的電話鈴響起,卻是醫院打來的電話,“你兒子受傷了,在省二院搶救。”這句話至今仍深深印在李先生的腦海里。
兩人馬上打車從番禺趕到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直到當晚23時30分,他們才看到了兒子。據了解,一共有七名傷者被送到省二醫院,有三人直接被送進ICU搶救。李銘是其中一人,據院方透露,李銘呼吸道嚴重燒傷,是三人當中情況最嚴重的一個。
16日早上,李銘父母再次來到ICU,得知目前還不能探視,兩人呆呆地坐在過道的座位上,想哭但強忍著,“我們能再看看孩子嗎?”父親李先生向身旁的工作人員小聲詢問。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兩人快步走進ICU,但不到十分鐘就被“請”了出來。(羊城晚報記者 許琛 何偉杰 實習生 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