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柱——翻滾著、沸騰著/蒸汽機車——五顏六色、狂歡、興奮/火車奔馳在空曠的田野”,俄羅斯詩人庫科里尼克的詩句描繪了俄羅斯人對鐵軌上旅行的美好向往。現在,俄羅斯的火車大部分已經電氣化,但人們對火車旅行依然喜愛。《環球時報》記者最近從莫斯科坐火車到圣彼得堡,俄羅斯人在火車上居家過日子的從容自在讓記者十分佩服。
鋪底行李倉很大
俄羅斯列車分高速列車、豪華列車、長途列車等。高速列車類似中國的高鐵,從莫斯科到圣彼得堡600公里只需4個小時,而長途列車就像中國的綠皮車。《環球時報》記者坐的是242A次長途列車(如圖),從莫斯科開往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全程1964公里,耗時38小時,從起點抵達圣彼得堡需要9個小時。
記者乘坐的是二等車廂。每節車廂被分為9個封閉隔間,每個隔間有四張床鋪和一張折疊桌,很像中國的軟臥車廂。記者一進隔間,首先被堆在地上的大包小包嚇了一跳,整整有7個。一名40多歲的婦女安娜和她的兩個兒子——阿里漢和阿曼——是行李的主人。
安娜和記者打過招呼后,利索地收拾起“未來幾十個小時的家”。她先掀開下鋪的鋪板,露出了一個四面是厚厚鐵板、開口向上的行李倉,把一個中型背包放了進去。原來,這就是“保險柜”,無論夜里睡得多熟,不用擔心貴重行李被偷。其他大包小包也都被她整齊地放置在鋪位下面。當記者從上鋪取下鋪蓋卷打開時,驚呆了,這么臟的被褥能睡嗎?安娜友善地遞給我一個封好的塑料袋,里面是干干凈凈的、厚厚的床單、被罩和枕套,示意記者自己鋪床。據說只有一等車廂床鋪是乘務員幫收拾的。
分享食物是傳統
列車開動了,他們從包里拿出糖塊、水果,熱情地邀請我品嘗。我吃了一塊奶糖、一個蘋果之后,覺得不好意思了,因為我什么吃的都沒帶,沒辦法有來有往。他們再請我吃面包時,我表示已經飽了。后來,有朋友告訴我,俄羅斯人長途旅行時一般都會帶大量食品,并以與他人分享為榮,這是鐵路旅行具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慣例。有朋友告訴我,極端的時候,一個隔間3個男性一起喝伏特加,喝得醉醺醺的,不顧忌唯一的女性的感受。這里沒有紳士風度,只有在家一樣的隨意和放松。
吃過飯,安娜從包里拿出一個大號盤子,取出一個西紅柿,漂漂亮亮地切成幾瓣,再澆上一種醬,然后大家用叉子吃。竟然比我在家吃西紅柿都精細。除了吃飯時間,安娜一會打開電腦,看看動作大片,一會拿出一本厚厚的小說看看,最令人驚訝的是,她還曾拿出一本數獨的書,填了會兒字謎,這火車上的日子過得真是愜意啊。怪不得他們一家要帶那么多東西。
見識俄羅斯人的耐心
242A次長途列車速度不快,經常停下來給快車讓道,有時還在一些小站一停半個多小時,甚至還有一些臨時停車沒有理由。列車的走走停停對俄羅斯人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停車時,他們就下車抽抽煙、活動活動,一點也不著急。
其實在買票時,記者已經見識過俄羅斯人的耐心。到火車站買票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僅要排長長的隊,還要忍受極低的效率以及不講情面的工作時間點。火車票是實名制,而且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折扣,因此買票時核實一個個證件變成復雜的工作,10分鐘賣一張票算是快的,有的老人因為享受的折扣多,需要核實的證件也多,買一張票動輒就要半個小時。更可怕的是,有時你排隊快到售票窗口了,工作人員的休息時間也到了,他不會管你排了多長的隊,到時間就走人。每個售票窗口都有具體到幾時幾分的工作時間安排,怎么排隊考驗你的判斷力以及你的人品。